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科研进展】纳米药物晶体:化疗/热疗联合抗肿瘤治疗新策略

来源:null   发布时间: 2019-07-03  

10-羟基喜树碱(10-HCPT)是一种近来颇受关注的广谱抗癌药,但是较差的水溶性却给其临床给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针对这个问题,科研工作者开发了许多纳米药物递送体系,包括聚合物纳米颗粒、微乳液、脂质体及胶束等。这些药物递送体系确实能提高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同时通过肿瘤组织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EPR)效应可以增加药物在肿瘤部位的聚集,而且通过进一步的功能化还可实现对肿瘤部位的主动靶向。但是这些药物递送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110-HCPT大多以分子形式装载于纳米材料中,因此普遍存在载药率低的问题;(2)纳米载体为了延长药物循环时间,增强靶向性等需要进行化学修饰,使得制备过程复杂繁琐,不利于放大;(3)纳米载体多为无机或人工合成材料,因此在体内降解速度慢,有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近年来,将10-HCPT药物转化为纳米药物晶体的剂型策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10-HCPT分子在纳米晶体中占主导成分,因此纳米晶体具有较高的载药率(一般大于50%)。但是这些传统10-HCPT纳米药物晶体仍存在一些问题:(1)制备纳米药物晶体多采用高压均质及超声等仪器,高能量在降低颗粒尺寸的同时还有可能对药物分子造成破坏;(2)随着晶体粒径的减小,其比表面积增加,表面自由能增大,为了降低结构的表面自由能,晶体颗粒趋向于相互聚集,有堵塞血管的风险,因此需加入大量的乳化剂,这可能引发一些毒副作用;(3)由于纳米晶体表面缺少活性基团,因此很难进行功能化修饰,导致它很难与其他疗法进行联合治疗。

受到临床上10-HCPT经过静脉注射进入体内后容易与血清蛋白结合这一特性的启发,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马光辉研究员团队提出10-HCPT的碱性体系中引入血清白蛋白,将其作为软模板,在羧酸盐形式10-HCPT向内酯环形式10-HCPT转化的过程中调节10-HCPT晶体的缓慢生长,进而得到粒径很小的10-HCPT纳米晶体。以此为基础,该课题组首先制备了平均粒径约为200 nm10-HCPT纳米晶体,随后利用纳米晶体上的血清白蛋白与光敏剂吲哚菁绿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在纳米晶体表面吸附上吲哚菁绿;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物理挤压的方式,获得了包覆肿瘤细胞膜且装载吲哚菁绿的仿生10-HCPT纳米晶体。实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仿生10-HCPT纳米晶体借助表面包覆的肿瘤细胞膜,在体内的循环时间显著延长,肿瘤的同源靶向能力明显增强,并且在激光照射下,其中的吲哚菁绿能够产生高热效应,促进纳米晶体中10-HCPT分子的快速释放,进而在高热效应和化疗药物的综合作用下展现了理想的抗肿瘤及抗肿瘤转移效果。

此项研究联合化疗和热疗用于抗肿瘤治疗,为喜树碱类药物在肿瘤内高效发挥作用提供了新的策略,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Small (DOI: 10.1002/smll.201805544)上,并被编辑推荐为封面文章。博士生张莉君为本文第一作者,魏炜研究员和马光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



附件下载: